“明心见性,慈心作善。一切在于心的调伏。我们不过是在欲和心之间,找一个平衡罢了。”
——张银俊
在做慈善以前,张银俊过的是一种幸福的“小资”生活。不算大富大贵,也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先富一族。而深受传统价值观熏陶的她认为,享受不是目的,生命总要有所附丽。为此,她选择了另一种生活。
此前,张银俊和青年学者李扁发起青爱工程,已经在慈善教育领域摸爬滚打了三年多。2008年汶川地震,张银俊、李扁和青爱工程形象大使白岩松,共同发起了1+1心联行动,全称“青少年灾后心理援助联合公益行动”,由中华慈善总会、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。张银俊受主办方委托,负责邀请心理专家、精神科医生、心理老师等11名专业志愿者,赴重灾区都江堰进行心理援助。临危受命的张银俊,不得不将已患重病她这一走便无人照料的爱犬选择安乐死,并就地埋葬,而她抹抹眼泪,便义无返顾直奔灾区。
多年做慈善的张银俊体会到,慈善主要不是钱的投入,而是“以命相抵”,毫无保留。但个人投入再多,总归是杯水车薪。这次到都江堰,她又自掏腰包10多万元。六年来,她像这样“不明不白”的投入达260多万元。
心联行动,知行合一
心联行动,是青爱工程的一个副产品,也是青爱小屋模式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。2008年5月14日,张银俊与青爱办,及其形象大使白岩松决定:发起针对灾区在校青少年的心理援助。
此次张银俊率队到都江堰,遇到种种困难。最初,北京来的这支团队,初来乍到,不能获得信任,难以打开工作局面。于是,张银俊带领团队,对各校校长、班主任进行细致地说服工作,并主动接触学生,终于获得部分学校,如都江堰四中的配合,工作由此逐步打开局面。
自2008年5月14日启动,至2012年6月,1+1心联行动在都江堰、绵竹、阿坝、德阳、重庆、玉树、西宁、舟曲等地区援建心联小屋153间。在中华慈善总会大力支持下,共为汶川、玉树灾区募集善款1700多万元。
从项目创立开始,1+1心联行动就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。这是张银俊及其团队开展慈善活动的一个基本思路。1+1心联行动,因其创新机制和显著成绩,在灾后心理援助领域获得了肯定,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。中央电视台、《人民日报》等多家媒体,对四川震区“心联小屋”开展心理援助活动情况进行了报道。该项目获得中华慈善总会突出贡献项目奖等多项荣誉。
青爱工程,明心见性
青爱工程的立项,是针对在艾滋病疫情愈加严重的时代,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爱的教育,实行有效预防。自2006年10月18日立项,至2012年国庆之前,整整六年,青爱工程募集款物3000多万元(不包括心联行动所募集的善款),已在20个省市189所大中小学援建青爱小屋,基本上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,符合现行教育体制的学校防艾、性健康教育的系统解决方案。
虽然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,但做起来无比艰难。因为文化背景的关系,学校、教育局、家长,对于性教育持有不同态度。
“难行能行”。正因为这一点点坚持,虽然张银俊已经脱手不管青爱,但青爱团队日渐成熟,青爱小屋的工作模式也已在悄悄完善。其与各地政府的合作,越来越深入。
大爱纷纷,小屋如云
人有善愿,天必佑之。张银俊等创意发起青爱,有识之士,大爱智者,纷纷给予襄助,历经五六年的奋斗,终于形成“大爱纷纷,小屋如云”的局面。
在这个长期陪伴的过程中,青爱工程与一线小屋的专责老师、彼此砥砺,共同成长。有的老师,在成为青爱小屋专责老师以后,短短两三年时间,就从一名普通心理老师,成长为省里的三八红旗手,市里的学科带头人,入选市名人录。有的则从一名语文老师,被提拔为副校长。有的学校,则为该老师配备独立的大办公室,并为其组建十多人的青爱团队。目前,全国已经有五百多位小屋负责老师,受益学生近千万。
青爱这些年,受到民进中央很多关爱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、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,全国人大常委、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,专程赴大庆,出席青爱五周年总结大会,为青爱工程大庆基地揭牌,并延续民进中央对青爱工程的一贯支持——民进中央正式出任青爱工程支持单位,严隽琪副委员长、王佐书副主席,担任青爱工程总顾问。至此,青爱工程共有四位总顾问,全部来自民进中央。民进中央给予青爱团队的支持,激励着张银俊和青爱团队,不屈不挠,勇往直前。
登高而呼,普施甘霖
古人说,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张银俊发起青爱工程,并非由于单纯的爱心,而是从一开始就有一套完整的慈善理论支持。
针对艾滋病防治问题,该团队认为,青少年艾滋病防治,学校是基本面,性教育是主战场。2011年,国家卫生部宣布,我国新增的艾滋感染者,80%是经性途径传播。而在青爱工程立项的2006年,该团队早已经认识到这一点。青爱团队提出“三个三十年”的理论,明确提出新中国建政以来,第三个三十年,主要的潮流,社会的热点,只能是以慈善事业为切入点的社会建设。该理论指出,中国慈善事业的道路,是1+2=3。必须是政府与市场携手合作,才有第三部门的发展。还提出中国慈善事业是党的事业。
正是基于这些基本的判断,张银俊和她的团队,启动了一项长期课题,预将人生的精彩全部展现于此,谱写一曲“青爱长歌”。
很多人问张银俊,做慈善究竟是为什么?她说,明心见性,慈心作善。一切在于心的调伏。我们不过是在欲和心之间,找一个平衡罢了。